现在建材行业的高空作业平台饱受关注,如两年前所测,市场的热度只有增不减。进入中国的高空作业平台外商就越来越多,大大小小的本土品牌就紧随其后,无论是有规模的本土制造商还是那作坊式工厂,都认准了这份机遇潜力,但并不是情形好到每家都能在国内市场做得轻松。现在中国高空作业平台设备保有量在2万台以上,如果以美国成熟的市场中每约600人就拥有一台高空作业平台的标准作参考,中国高空作业平台保证有量的理论上能达到100万台。但过于缓慢的速度真的让人难以相信这能实现。
一年前,国内一家高空作业平台的制造商的大区经理曾略感无奈地说,谁都会希望使用更安全、效率更高的设备,但租赁的市场竞争混乱,短期难见突变,“两万台这个数字,在中国不到饱和也差不多了”。虽然数家外企高层都积极判断,市场转折点就在现在,但实际处于的“平台期”为什么那么漫长,总难以看到尽头呢?
直销比例越高 高空作业平台市场越成熟?
借助本地代理商网络打开市场是外商实现本土化的重要一步。但在欧美成熟市场,代理制仅占厂家销售渠道的20%~30%,70%~80%的主流产品都会直销给租赁公司。由于国内租赁市场地区发展不平衡,存在准入门槛低、恶性竞争、诚信缺失等诸多问题,加之人们对于高空作业平台的认识仍处于初期阶段,市场需求量不足,租赁客户不能达到如此高的比例。一些在欧美市场享有品牌口碑的外商最近几年认准中国,纷纷涌进,代理制与直销渠道大多呈现五五开,随着租赁业的逐步成熟,直销渠道会成为主要支撑点。
困扰代理商的是,与挖掘机、装载机等通用工程机械不同,高空作业平台以单位租用为主,没有收费标准,在标书中很难列支。对于刚入门的代理商,除定价问题外,驾驭与以往不同的经营模式更是短板。所以有人判断,代理商的角色只是过渡,最后要完成转型,但是对于兴趣点完全不在租赁上面的代理商,是很难转做租赁公司的。